精神相關

1
躁鬱症入門
這裡收集了一些基本躁鬱症相關知識的文章。在這區裡,我們主要談及的是躁鬱症的基本概念,比較少對於目前躁鬱症浮濫診斷的反思。
讀者不妨先從本區域開始,了解所謂的躁鬱症,在有了一定認識後,若想要有完整而有系統的認識,您可以進一步閱讀下方的「躁鬱症專論」區。
閱讀入門區文章 |
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躁鬱症專論
正常人都會有情緒。情緒時而高、時而低,但不管高低,總在自己能克制的程度,而且多半有原因,如:中大獎、被開除等。中了大獎自然要高興,被開除了自然要悲傷。這些都是很正常的。
如果有一天,有人沒事卻極度悲傷,痛哭流涕、如喪考妣。大家一定會覺得很奇怪——他怎麼了?他為什麼這麼悲傷呢?
也許,是他的「情緒」生病了。「情緒」病得再也不能自我控制。一旦情緒失去控制,患者可能無緣無故感到悲傷、沮喪、為了小事而自責不已、甚至想自殺;患者也可能莫名其妙感到高興、事事順心。
過低的情緒帶給人們痛苦,過高的情緒也會帶來痛苦,倘若時間不長,尚可以接受;倘若持續太久,那就變成一種「疾病」了。本區的主題——躁鬱症,就是一種「情緒的疾病」。它包含兩個部分,一個是躁狂發作,一個是重鬱發作。
閱讀專論區文章 |

1
憂鬱症入門
這裡收集了一些基本憂鬱症相關知識的文章。在這區裡,我們主要談及的是憂鬱症的基本概念,比較少對於目前憂鬱症浮濫診斷的反思。
讀者不妨先從本區域開始,了解所謂的憂鬱症,在有了一定認識後,若想要有完整而有系統的認識,您可以進一步閱讀下方的「憂鬱症專論」區。
閱讀入門區文章 |
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憂鬱症專論
從過去到現在,從來沒有一個精神疾病像憂鬱症這樣,受到輿論如此的重視;也從來沒有這麼多名人,跳出來承認自己罹患有憂鬱症,面對社會大眾侃侃而談自己生病的經驗。
但相對的,也從來沒有一個精神疾病受到如此多的誤解──一些跟憂鬱症完全不相干的問題,也被貼上一個憂鬱症標籤,不止醫師輕率診斷,連患者也自動「對號入座」,令人不知該說什麼才好。
例如:有患者來求診,她上個月母親過世,每天心情都很不好,先生勸她來看診,以免罹患憂鬱症。
這樣的說法,乍聽之下很合理,但仔細想一想,就會發現很荒唐──媽媽過世,難道不能難過嗎?自己最親近的人過世,自然心情不會太好,這是人之常情,怎麼能說是疾病呢?
千萬不要隨便把「心情不好」跟「憂鬱症」畫上等號。要不然,除了無血無淚的機器人、魔鬼終結者以外,其他人通通都是憂鬱症患者了。
所以,讀者在了解憂鬱症以及其治療之道之前,一定要有個深刻的認識──
憂鬱是自然的反應。人人都會憂鬱。只有一小部分的憂鬱,才能算是病態,才需要被診斷為「憂鬱症」。
但是,既然人人都會有憂鬱的時候,那麼在「正常的憂鬱」與「異常的憂鬱」之間,我們該怎麼判斷呢?
這是非常值得深思的問題。倘若你把一個不是憂鬱症的人錯誤診斷成憂鬱症,那他的憂鬱不但不會好,反而會越來越嚴重。相反的,倘若已經達到疾病的程度,卻沒人注意到這點,那麼憂鬱也會越來越嚴重。怎麼拿捏,真的是一大課題。精神醫學界在過去幾十年來,花了無數的時間與精力在進行相關的研究,所確定出來的憂鬱症只有幾種,各自都有嚴謹的診斷標準。
而且,即使是同一種憂鬱症,病因與症狀不同,治療的方式就不一樣。這跟其他疾病是相當不一樣的。讀者不能不加以注意。
閱讀專論區文章 |

焦慮症約略可分下列幾種疾病:恐慌症、畏懼症、強迫症、創傷後壓力障礙症、廣泛性焦慮症。
恐慌症的特徵是:突然出現的焦慮狀態,往往在十分鐘之內即達到極度焦慮,患者可能有心悸、冒汗、發抖、胸腹不適等症狀,也會有即將失去自制、彷彿瀕臨死亡的恐怖感。焦慮來無影去無蹤,不定時、不定點出現,無法逃避、無法預防。是一種極為可怕的經驗。
畏懼症的特徵是:過度而不合理地懼怕某些事物,害怕的程度可能達到類似恐慌發作的地步,但是跟恐慌症不同的是:畏懼症有個已知的畏懼對象,患者可能想盡辦法逃避這事物,一旦遠離這對象,焦慮程度會快速下降。但只要再次接觸該事物,焦慮程度會立刻再度升高。
強迫症是一種很奇特的狀況。患者可能感受到一些意念、衝動、想法、行為,不聽使喚地闖入他的心中,例如有些患者一直有種罵髒話的衝動,理智上卻很清楚不能這樣做,患者不斷克制自己的衝動,以避免事情的發生,這種矛盾心理會讓患者感到相當困擾。患者很清楚知道:這些想法、衝動都是自己的,不是別人逼他這樣做的,但患者又卻無法阻止它們浮現腦際,彷彿體內又住了另外一個自己、專門跟他唱反調似地。
創傷後壓力障礙症與急性壓力障礙症都是個體面對重大壓力事件(諸如:空難、家破人亡、被強暴等)之後,所誘發出來的疾病。患者可能有逃避、認知功能受損、長期焦慮、失眠等症狀。
廣泛性焦慮症的焦慮跟前幾種不同。廣泛性焦慮症患者會持續感到焦慮,沒有理由,無法控制,但其焦慮是持續性的,不像恐慌症那樣強烈、突然。
閱讀本章節文章 |

1
思覺失調症入門
「思覺失調症」的前身是「精神分裂症」,也就是精神醫學中,千年以來最令人困惑、影響人類最鉅、症狀最為繁複、最擅長偽裝、耗費最多人力物力研究、至今仍舊不明原因的一種疾病。
幻覺、妄想、怪異行為、怪異言語、不相稱的表情、逐漸退化的心智,都是這個疾病的常見症狀。
本區會收集本症相關的介紹,不管是疾病的症狀、在人口中的分布、發病型態與年齡、預防與治療、疾病發展與預後。
閱讀入門區文章 |
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思覺失調症專論
長年以來,學者就觀察到一種怪異的現象──特定人士的大腦明明沒受到傷害,但智能卻逐漸退化,模樣有點像老人癡呆症,但發生的年齡太早了。當年的學者不明所以,姑且稱之為「早發性癡呆症」。
隨後的學者不斷研究這種怪病,才慢慢發現,發病的人還不少,而且,也未必會退化到痴呆程度,因此後來的學者,就改稱之為「精神分裂症」,最後,為了去汙名化,又改稱為「思覺失調症」,可能會有什麼症狀呢?
老實說,什麼都可能發生。在聽的方面,患者可能突然聽到有人在跟他說話,但又找不到說話者;在說的發面,患者可能語無倫次,講一些毫無連貫的話,在讀的方面,患者可能在報紙上看到一篇報導,立刻認為這篇文章在諷刺他。嚴重點,連情緒、行動等精神功能都會受影響,患者也可能一整個月不想洗澡、在別人面前自慰、吃大便、無緣無故暴怒或悲痛。
可想而知,患者自然難以在社會中生存,患者往往深陷於幻覺或妄想當中,越來越孤立,自言自語,表情舉止怪異,或是越來越懶散,能力退化。此時,患者的學業、工作、人際關係、社會形象便會蒙受重大傷害。而且,精神功能在發病的早期,症狀通常飄忽不定,很容易跟其他疾病搞混,常常被誤診為「躁鬱症」、「憂鬱症」、「焦慮症」等等,直到精神功能已經破壞的差不多了,真相才大白
閱讀專論區文章 |

躁鬱症入門
這裡收集了一些基本躁鬱症相關知識的文章。在這區裡,我們主要談及的是躁鬱症的基本概念,比較少對於目前躁鬱症浮濫診斷的反思。
讀者不妨先從本區域開始,了解所謂的躁鬱症,欲閱讀本區文章可下拉擊點 - 閱讀入門區文章,在有了一定認識後,若想要有完整而有系統的認識,您可以進一步閱讀下方的「躁鬱症專論」區。。
躁鬱症專論
正常人都會有情緒。情緒時而高、時而低,但不管高低,總在自己能克制的程度,而且多半有原因,如:中大獎、被開除等。中了大獎自然要高興,被開除了自然要悲傷。這些都是很正常的。
如果有一天,有人沒事卻極度悲傷,痛哭流涕、如喪考妣。大家一定會覺得很奇怪——他怎麼了?他為什麼這麼悲傷呢?
也許,是他的「情緒」生病了。「情緒」病得再也不能自我控制。一旦情緒失去控制,患者可能無緣無故感到悲傷、沮喪、為了小事而自責不已、甚至想自殺;患者也可能莫名其妙感到高興、事事順心。
過低的情緒帶給人們痛苦,過高的情緒也會帶來痛苦,倘若時間不長,尚可以接受;倘若持續太久,那就變成一種「疾病」了。本區的主題——躁鬱症,就是一種「情緒的疾病」。它包含兩個部分,一個是躁狂發作,一個是重鬱發作。

焦慮症約略可分下列幾種疾病:恐慌症、畏懼症、強迫症、創傷後壓力障礙症、廣泛性焦慮症。
恐慌症的特徵是:突然出現的焦慮狀態,往往在十分鐘之內即達到極度焦慮,患者可能有心悸、冒汗、發抖、胸腹不適等症狀,也會有即將失去自制、彷彿瀕臨死亡的恐怖感。焦慮來無影去無蹤,不定時、不定點出現,無法逃避、無法預防。是一種極為可怕的經驗。
畏懼症的特徵是:過度而不合理地懼怕某些事物,害怕的程度可能達到類似恐慌發作的地步,但是跟恐慌症不同的是:畏懼症有個已知的畏懼對象,患者可能想盡辦法逃避這事物,一旦遠離這對象,焦慮程度會快速下降。但只要再次接觸該事物,焦慮程度會立刻再度升高。
強迫症是一種很奇特的狀況。患者可能感受到一些意念、衝動、想法、行為,不聽使喚地闖入他的心中,例如有些患者一直有種罵髒話的衝動,理智上卻很清楚不能這樣做,患者不斷克制自己的衝動,以避免事情的發生,這種矛盾心理會讓患者感到相當困擾。患者很清楚知道:這些想法、衝動都是自己的,不是別人逼他這樣做的,但患者又卻無法阻止它們浮現腦際,彷彿體內又住了另外一個自己、專門跟他唱反調似地。
創傷後壓力障礙症與急性壓力障礙症都是個體面對重大壓力事件(諸如:空難、家破人亡、被強暴等)之後,所誘發出來的疾病。患者可能有逃避、認知功能受損、長期焦慮、失眠等症狀。
廣泛性焦慮症的焦慮跟前幾種不同。廣泛性焦慮症患者會持續感到焦慮,沒有理由,無法控制,但其焦慮是持續性的,不像恐慌症那樣強烈、突然。

憂鬱症入門
這裡收集了一些基本憂鬱症相關知識的文章。在這區裡,我們主要談及的是憂鬱症的基本概念,比較少對於目前憂鬱症浮濫診斷的反思。
讀者不妨先從本區域開始,了解所謂的憂鬱症,欲閱讀本區文章可下拉擊點 - 閱讀入門區文章,在有了一定認識後,若想要有完整而有系統的認識,您可以進一步閱讀下方的「憂鬱症專論」區。
憂鬱症專論
從過去到現在,從來沒有一個精神疾病像憂鬱症這樣,受到輿論如此的重視;也從來沒有這麼多名人,跳出來承認自己罹患有憂鬱症,面對社會大眾侃侃而談自己生病的經驗。
但相對的,也從來沒有一個精神疾病受到如此多的誤解──一些跟憂鬱症完全不相干的問題,也被貼上一個憂鬱症標籤,不止醫師輕率診斷,連患者也自動「對號入座」,令人不知該說什麼才好。
例如:有患者來求診,她上個月母親過世,每天心情都很不好,先生勸她來看診,以免罹患憂鬱症。
這樣的說法,乍聽之下很合理,但仔細想一想,就會發現很荒唐──媽媽過世,難道不能難過嗎?自己最親近的人過世,自然心情不會太好,這是人之常情,怎麼能說是疾病呢?
千萬不要隨便把「心情不好」跟「憂鬱症」畫上等號。要不然,除了無血無淚的機器人、魔鬼終結者以外,其他人通通都是憂鬱症患者了。
所以,讀者在了解憂鬱症以及其治療之道之前,一定要有個深刻的認識──
憂鬱是自然的反應。人人都會憂鬱。只有一小部分的憂鬱,才能算是病態,才需要被診斷為「憂鬱症」。
但是,既然人人都會有憂鬱的時候,那麼在「正常的憂鬱」與「異常的憂鬱」之間,我們該怎麼判斷呢?
這是非常值得深思的問題。倘若你把一個不是憂鬱症的人錯誤診斷成憂鬱症,那他的憂鬱不但不會好,反而會越來越嚴重。相反的,倘若已經達到疾病的程度,卻沒人注意到這點,那麼憂鬱也會越來越嚴重。怎麼拿捏,真的是一大課題。精神醫學界在過去幾十年來,花了無數的時間與精力在進行相關的研究,所確定出來的憂鬱症只有幾種,各自都有嚴謹的診斷標準。
而且,即使是同一種憂鬱症,病因與症狀不同,治療的方式就不一樣。這跟其他疾病是相當不一樣的。讀者不能不加以注意。

1思覺失調症入門
「思覺失調症」的前身是「精神分裂症」,也就是精神醫學中,千年以來最令人困惑、影響人類最鉅、症狀最為繁複、最擅長偽裝、耗費最多人力物力研究、至今仍舊不明原因的一種疾病。
幻覺、妄想、怪異行為、怪異言語、不相稱的表情、逐漸退化的心智,都是這個疾病的常見症狀。
本區會收集本症相關的介紹,不管是疾病的症狀、在人口中的分布、發病型態與年齡、預防與治療、疾病發展與預後。
欲閱讀本區文章可下拉擊點 - 閱讀入門區文章。
思覺失調症專論
長年以來,學者就觀察到一種怪異的現象──特定人士的大腦明明沒受到傷害,但智能卻逐漸退化,模樣有點像老人癡呆症,但發生的年齡太早了。當年的學者不明所以,姑且稱之為「早發性癡呆症」。
隨後的學者不斷研究這種怪病,才慢慢發現,發病的人還不少,而且,也未必會退化到痴呆程度,因此後來的學者,就改稱之為「精神分裂症」,最後,為了去汙名化,又改稱為「思覺失調症」,可能會有什麼症狀呢?
老實說,什麼都可能發生。在聽的方面,患者可能突然聽到有人在跟他說話,但又找不到說話者;在說的發面,患者可能語無倫次,講一些毫無連貫的話,在讀的方面,患者可能在報紙上看到一篇報導,立刻認為這篇文章在諷刺他。嚴重點,連情緒、行動等精神功能都會受影響,患者也可能一整個月不想洗澡、在別人面前自慰、吃大便、無緣無故暴怒或悲痛。
可想而知,患者自然難以在社會中生存,患者往往深陷於幻覺或妄想當中,越來越孤立,自言自語,表情舉止怪異,或是越來越懶散,能力退化。此時,患者的學業、工作、人際關係、社會形象便會蒙受重大傷害。而且,精神功能在發病的早期,症狀通常飄忽不定,很容易跟其他疾病搞混,常常被誤診為「躁鬱症」、「憂鬱症」、「焦慮症」等等,直到精神功能已經破壞的差不多了,真相才大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