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「正常的憂鬱?」
2019-03-12
/
從過去到現在,從來沒有一個精神疾病像憂鬱症這樣,受到輿論如此的重視;也從來沒有這麼多名人,跳出來承認自己罹患有憂鬱症,面對社會大眾侃侃而談自己生病的經驗。
但相對的,也從來沒有一個精神疾病受到如此多的誤解──一些跟憂鬱症完全不相干的問題,也被貼上一個憂鬱症標籤,不止醫師輕率診斷,連患者也自動「對號入座」,令人不知該說什麼才好。
例如:有患者來求診,她上個月母親過世,每天心情都很不好,先生勸她來看診,以免罹患憂鬱症。
這樣的說法,乍聽之下很合理,但仔細想一想,就會發現很荒唐──媽媽過世,難道不能難過嗎?自己最親近的人過世,自然心情不會太好,這是人之常情,怎麼能說是疾病呢?
千萬不要隨便把「心情不好」跟「憂鬱症」畫上等號。要不然,除了無血無淚的魔鬼終結者以外,其他人通通都是憂鬱症患者了。
所以,讀者在了解憂鬱症以及其治療之道之前,一定要有個深刻的認識──
憂鬱是自然的反應。人人都會憂鬱。只有一小部分的憂鬱,才能算是病態,才需要被診斷為「憂鬱症」。
但是,既然人人都會有憂鬱的時候,那麼在「正常的憂鬱」與「異常的憂鬱」之間,我們該怎麼判斷呢?
這是非常值得深思的問題。倘若你把一個不是憂鬱症的人錯誤診斷成憂鬱症,那他的憂鬱不但不會好,反而會越來越嚴重。相反的,倘若已經達到疾病的程度,卻沒人注意到這點,那麼憂鬱也會越來越嚴重。怎麼拿捏,真的是一大課題。精神醫學界在過去幾十年來,花了無數的時間與精力在進行相關的研究,所確定出來的憂鬱症只有幾種,各自都有嚴謹的診斷標準。
而且,即使是同一種憂鬱症,病因與症狀不同,治療的方式就不一樣。這跟其他疾病是相當不一樣的。讀者不能不加以注意。
杏語官網 |
線上約診 |
其他文章:

Previous
憂鬱狂潮的啟示

Newer