陳俊欽

憂鬱症的精神動力假說

  在神經傳導物質的學說被提出來以前,精神動力學派的假說主導了整個二十世紀初期的精神疾病理論。在憂鬱症部分,精神動力學派的學者提出了很多的看法,包括自我內部的衝突、原我與超我的對抗、自我的能力喪失、錯誤與無效率的心理防衛機轉、伊底帕斯情節等。這些部分比較專業,讀者倘若沒有心理學的背景,可能會弄得迷迷糊糊。所以這裡就不再多談。

  雖然說,精神動力假說一直無法獲得證實,而其療效也一直受到質疑,但是它的詮釋能力實在太強了,而且影響也非常深遠,所以儘管在生理學主導的憂鬱症治療學說上,它還是佔有一席之地,並深深影響多數的治療者──儘管治療者本人可能完全否認這點,甚至對精神動力學說嗤之以鼻,但是影響還是至深且遠,難以排除。

  這個派別後續還衍生出很多新的理論,其中一個頗受重視的就是客體關係理論。客體關係理論學者認為:自我分化的障礙,無論是分化不完全,還是未分化,都會造成客體關係的不健全,而造成了情緒的不穩。客體關係在解釋人格障礙症患者的行為上,有相當好的詮釋能力,但跟它的「祖師爺」──精神動力學說一樣,都有「難以證明」、「含糊抽象」的特質。

  由於客體關係理論有一定程度的抽象,倘若讀者從未接觸過心理學的話,可能會覺得好像在唸天書──每個字都看得懂,但就是不知道那是什麼意思。所以這裡也不再多提,讀者有興趣的話,請自行去參考相關資料。這類學說前一陣子還頗為流行的,所以相關的書籍倒是不少。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