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是伴,還是絆?
年輕男人有個他口中所說的「情緒化」母親。
當男士還在念小學時,有一回,考試拿了一百分,回到家後興沖沖地將考卷拿給母親看,很不巧,母親當下不知怎地,心情很不好,看了一下孩子的成績,面無表情地就把考卷甩到了桌上,「每次我都在猜測媽媽現在是什麼樣的心情?」男士很無奈地苦笑。
這個與母親互動的經驗,一直被男士帶著長大,有一天,他發現,自己竟然不自覺地複製了母親對待他的方式,也是這樣地對待自己工作上的小小孩。
為了讓自己真正的「長大」,男士好幾次休假時,總是努力試著一個人去逛街、看電影,可是只要媽媽打電話詢問「我煮了幾道菜,要不要回家吃飯」時,男士的心裡就又開始猶豫著:「我該回家陪媽媽嗎?」
好幾次,男士跟媽媽抗議時,媽媽總是說:「我只是問問,又沒有一定要你回家吃飯。」男士知道,這不是媽媽的真心話,「每次我說不回去時,我可以感覺到媽媽的失望…」。
我不確定電話那一頭,男士的媽媽是什麼樣的口吻,讓他這麼想?
每次和個案工作,我總是有機會看到個案所想要處理的議題背後,與原生家庭之間的糾結關係。
也許,母子之間從小到大的相處與互動,彼此之間形成了一種默契,一種,嗯,暫且稱之為「欲迎還拒」吧。
這種「心裡既渴望孩子回家,口裡卻又無所謂」的表達,在我的家庭也有過。
我的母親也是這樣。
長年在外的我,以前每次打電話回家關心母親的狀況,老人家常在說完:「你把自己照顧好就好,不要擔心我」之後,總會又唉嘆自己的身體愈來愈差。老人家的反應,總讓「我是不是很不孝?」的愧疚感湧上心頭,一整天都有種說不上來的悶。
「我感覺到,當你在往前走的時候,總還是會回頭看著你的母親…」,我回應了聽了男士的故事後,心裡頭的畫面,「在你和母親之間,似乎有著一條看不見的線,彼此拉著,誰也放不了誰…」。
「或許,應該是我一直讓母親走在前面…」,男士給了我很直接的回應,他苦笑著。
「放手,可不可以也是一種愛?」這句話,好像常被用在伴侶關係上,甚至是關係結束後,那麼,可不可以也適用在親子的關係上?
當然,父母和孩子之間的血緣關係,是怎麼樣都不可能切斷的。只是,做父母的,我們可不可以,不要讓自己的眼光一直放在孩子身上?同樣地,做孩子的,可不可以,也不要一直把眼光放在父母身上?
有一回,我和男士提到這句話。
面對母親的情緒化,低下頭,陷入一陣沈思的男士,緩緩地抬起了頭:「我的眼裡只看到媽媽」,男士說,一直到現在,他都在努力地想要討母親的開心。
我不知道是不是可以這樣子說:「男士和媽媽,彼此都不相信對方可以照顧好自己?」
於是乎,誰也放不了誰,就這麼地彼此一直牽連著,是「伴」,卻也可能是「絆」;是「愛」,也可能是「礙」。
這種糾結,是關係的糾結,也是情感的糾結,不僅發生在父母與孩子之間,也會出現在伴侶彼此之間,難免讓一方難以喘氣,另一方感到害怕,卻也因此,讓彼此繼續依賴。
其他文章:

您希望孩子「乖好」,還是「懂事好」?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