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關於「遺珠之憾」的那顆「珠」
我大學剛畢業的那一年,同時有好幾家平面媒體都在大規模招考新聞編輯與新聞記者,報考後等待評選結果的過程,心情自然是煎熬的。
畢竟,自己從軍旅退伍時也小有年紀了,當時在自覺身無一技之長的情況下,我選擇了重做學生,無非也是希望幫助自己在未來職業轉銜的過程中,為自己多增加些競爭的資源與機會。
也因此,對於畢業後能否順利找到工作這件事,難免也會有些壓力。
好不容易收到其中某一家報社的書面通知,但「遺珠之憾」四個字落入眼廉的那一刻,卻讓我的心情頓時跌入了谷底。
說起來,人生本來就有很多的不順利。
去年,我參加的一項專業訓練,日前接獲通知評選結果,得知無法在第一時間如願的進入下一個階段的當下,我的沮喪心情再次油然而生。
「落榜」這件事,於我而言其實並不陌生。
多年前參加多所研究所的甄試,第一年,我只得到其中兩所學校的備一及備二評比,在正取生都去報到的情況下,我自然也就與學校莎喲哪啦。
直到第二年才終於如願。
研究所畢業後參加國家心理師證照考試,第一次時,成績距離及格只差不到三分,心裡再次感到懊惱,想著,如果每科的選擇題只要多對兩題就好,我就錄取了。但現實終究無法改變,只得再重新來過。
所幸,我並沒有再經歷第三次考試的煎熬。
說實話,我自己其實很不喜歡所謂的評比。但,很多時候,很多環境及場域,卻又很難不被評比,好比年終考績評比、成績評比、業績評比…,有評比,難免就會有人在前、有人在後…;有人上榜,有人被刷下…。
話說,前面提到的某家平面媒體對於落榜的說詞:「遺珠之憾」這四個字,很有意思。現實生活中,我們都很可能就在許多的評比之後,成了那顆「珠」。
在我還是孩子時,或者是還算年輕的時候,一直都覺得很自卑,這是因為小時候常被母親提醒「別人比我們好」、「我們不如人」…。
母親不時地提醒,慢慢地竟也成了自己看待自我價值的圭臬,而它一綁,就把我綁住了很多年。
直到今天,我難免還是會在意某些評比後的結果。所幸,多年的學習,讓我比較快地從低潮的情緒中走出來,然後,可以自我調侃說,我也成了那顆「珠」。
親愛的朋友們,我相信,各位多少都曾有過類似的經歷。於是乎,我想請問大家:你們覺得自己是那顆珠」呢?是玻璃珠?還是琉璃珠?還是珍珠…?
其實,一切都端看我們自己怎麼界定它?
一粒小小的沙子進入了蚌殼裡,得經過很長時間之後才能形成價值不斐的珍珠。我們要找到自己的定位,與重新界定自我價值,也是需要時間,在過程中,難免會跌倒,那就再站起來,萬一不小心又跌倒了,就再試著站起來。
當然,在跌倒多次後,難免也會覺得無力與疲憊,那何妨就讓自己多躺會兒吧,千萬不要因此而評價自己沒用,更不要否定自己無能。
對自己多些慈悲吧,給自己多些慈悲,就能為自己獲得些氣力,幫助自己慢慢站起來。
不要去比較我比誰慢爬起來?或者我要比別人快爬起來?每個人都有自己復原的速度,這是比較不來的。
找到合適自己的步調與速度,走起路來自然就會輕鬆許多。
祝福大家,都能看待自己是顆「寶貴的珍珠」。
其他文章: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