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關於念與困
「我們互相傷害,卻又彼此相愛。」
大概是受到這句話吸引吧,加上朋友推薦,前陣子看了港片《一念無明》。
–
根據網路上看的資料,一念指的是念頭,一念生萬念,一個念頭會牽引出更多念頭;而無明就是不明白、不知道、沒有智慧。生命中的痛苦,來自於人無法看清實相,執著於一念,無法也不願放棄那一念,因此受困於由此而生的那個世界。
–
這部電影的中我一直看見的是「困」。
被狹小的劏房困住,被身體不便困住,被他人定義出的心理疾病困住,被過去的夢想與夢靨困住,被未來的恐懼困住,被家庭的責任困住,被未盡責任的罪惡感困住,被因愛而生的恨困住,被應該要原諒困住,被無法原諒框住,被逃避困住,被逃不了困住,被階級困住。
被他人的善意與冷漠困住,被自己的光明與黑暗困住。
被一念困住,念創造主觀的世界。
被無明困住,無是無法也是不願。
–
不論是在日常生活中或諮商室裡,常常都會聽到人際之間交換著那句:「想太多。」或是「不要這樣想就好了。」好像改變念頭是輕而易舉,好像一念微不足道。
但還記得電影全面啟動(Inception)開場那幕李奧納多說的那句話嗎?
”What is the most resilient parasite? Bacteria? A virus? An intestinal worm? An idea. Resilient… highly contagious. Once an idea has taken hold of the brain, it’s almost impossible to eradicate. An idea that is fully formed – fully understood – that sticks; right in there somewhere.” – Cobb, Inception –
想法是最有傳染力的。念頭創造了一切,從內在的自我到外在的世界,念頭沒有疆界,念頭無限自由,念頭威力強大。
–
只是,是念頭困住人,還是人不斷選擇同一個念頭?
在看似沒有盡頭的困中,如何感受到自由?
一念即使威力強大有傳染性,但對於念的可以選擇是自由的。
唯有那一念才是真的能改變的。
無盡的起心動念,是一次又一次重新選擇的機會。
但要看見並有力量做出新的選擇,是需要無比的勇氣與願意走一趟療癒。
選項一向不是在外,而是在內。不是找尋另一個場景的人事時地物,而是願意相信我內心渴望的自在感受依然存在。
–
當阿東的父親(曾志偉飾)決定不再當個輕鬆的傢伙,當阿東(余文樂飾)決定從上鋪起身走向頂樓,這都是一次的不同。還會有無數次的需要選擇的時刻等著他們,而藉由一次又一次的選擇,積累出不一樣的生命。
有人說轉念,但或許在那之前該先轉的是我們選擇面對那一念的方向的意願:停留其中受困其間,或是轉身離開重得自由。
–
不容易,一起練習。
其他文章:

如何放鬆過生活?你只需要這樣做!
